查看原文
其他

百年中大毕业季:时光里的青春与远方

传承百年校史的 中山大学
2024-12-03


凤凰花开,夏日蝉鸣

拨穗正冠,犹在昨日

2024届毕业生告别校园

走上新的旅程

再回首绿瓦红墙

康乐园里的点点滴滴浮上心头


早在一百年前

就有一批风华正茂的中大学子

在孙中山先生的毕业训词中

告别校园

历时百年

中大学子在期待与祝福中

奔赴着美好的未来

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


“礼成”说了一百次

每一次都有每一代中大人的情怀

让我们穿越时空

一起来看看“礼成”背后的

毕业风景


让我们回到100年前

1924年,刚刚成立的国立广东大学

迎来了她的第一届毕业典礼


1924年2月4日,广东公立法科大学、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、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。1924年6月21日,国立广东大学校长邹鲁行就职礼,同时举行原来三所学校毕业生的毕业典礼。原三校师生及毕业生共2000多人参加了大会。

大钟楼内大礼堂

《广州民国日报》1924年6月23日报道“广大毕业纪盛”

孙中山毕业训词

毕业典礼上,受孙中山委托,大元帅府总参议胡汉民以大元帅名义向原三校毕业生致训词:

学海汪洋,毓仁作圣,大学毕业,此其发轫。植基既固,建业立名,登峰造极,有志竟成。为社会福,为邦家光,勖哉诸君,努力自强。

每一代中大人有每一代中大人的情怀

光荣的革命传统

鲜亮的红色基因

卓越的品格追求

为国育才,服务社会

始终体现在每一代中大人身上

构成世纪中大的底色


1920年代

文明路的校舍,房屋既旧且暗,广州一年四季皆多雨,室内无物不生霉。宿舍是个大方盒,楼高三层,装满了高高矮矮的沙丁鱼,里面打洋琴的声音,终日不断。木履起处,全楼震动。文明路的宝藏是大学图书馆,二十五万册的图籍,是华南唯一的文库,从早晨一开门,人群如饿虎扑食,一拥而入,一天到晚人头攒动。这里是充分发展其各个人生哲学的地方,时间是自己的,全权支配,没有人干涉。

--作者佚名 《在文明路》 

摘录自《生活三部曲》,刊《中大向导》


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




1930年代

十二月十二日,这伟大的一天,毋宁就说是我们整个中山大学为救国家,救自己,和救人格而举行坚决的宣誓的一日!试想:几千个心地纯良的青年,忍痛地暂抛了他们的宝贵时间,在阴晦的寒天,迅速地召集起来,穿着齐整而俭朴的服装,依着文明秩序而前进的行列,冒着了风雨在漫长的远途中激昂地高奏着他们的反抗之歌;这不是一件值得令人感奋的事吗?真的,我们决不是故爱自诩,在民气消沉的今天,十二月十二日中大全体同学的大巡行,可算得是四年以来一项顿起沉疴的苦药!

--邱庆镛  《我们的战鼓》

《石牌生活》第三期,1935年12月15日





1935年,北平爆发“一二·九”运动。消息传到广州,翌日,中山大学学生首先发起响应。12月11日,中山大学第一次抗日大会在大礼堂举行;12日,全校学生在广州市内举行抗日示威大游行。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、中国害虫生物防治奠基人、昆虫学家的蒲蛰龙,正是于1935年从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。


蒲蛰龙中大毕业证书(预科)


他于1949年取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,携同夫人利翠英一同回国工作,先在中山大学当教授,后兼任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场长;1952年回中山大学生物系任教授;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(院士)。


1973年,蒲蛰龙(前排右四)与中青年教师、当地干部、技术人员在大沙田间考察


1940年代

集体活动是中大学生最喜欢的,远者如在石牌时代的“一二·九”游行,澄江时代的活动风潮,坪石时代的“五四”,“五卅”。“五四”有全校演讲比赛、打球、音乐会;“五卅”有划船赛、游泳赛、话剧公演,都哄动全校的员生,连素日不欢喜出大门的同学也跟着看到底了。

--摘录自《生活三部曲》,作者佚名

刊《中大向导》


叶叔华

(数学天文系49届,中科院院士,曾任上海天文台台长)

那时,中大的教授是严格的,尤其是数学教授,治学严谨。当然,数学老师也清高,当时在数学系的门上刻有这样的一行字:“不读数学,勿入此门”。但是,中大教授的日子是比较清苦的,印象很深刻,当时一位留英归来的教授,在校一直是一副典型英国绅士的装束:小胡须、领结、短西裤、白长袜、皮鞋,但他却要自己挑水,一根扁担,前后挂着两个桶,穿着绅士样出现在校园里,堪称中大一景。当时,教授教学没有教科书,一般都是讲义,或者就是需要抄满满一黑板的全英课堂笔记。

叶叔华在工作中


1950年代

28日下午,地理系一年级全体同学到石榴岗观察海蚀洞,这是我们第一次到野外实习。这次实习是把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。这次实习的目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被波浪侵蚀的海岸地形、海蚀洞的成因及其构成的各个部分。这次实习使同学们掌握和运用罗盘仪量出岩层的走向、倾向和倾角的方法,通过这次实习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,而且还获得了不少课外知识。

--作者佚名 《观看海蚀遗迹》

《人民中大》1956年12月1日


黄进

(地理系52届)

曾用名李见贤,中国著名地理学家、地貌学家,被业界称为中国全面系统研究丹霞地貌的第一人,被誉为“当代徐霞客”,为中国丹霞地貌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。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,同年留校任教,长期从事地貌学和河流动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。2006年获“首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”称号,2013年获“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”。


黄进中山大学毕业证书(1952年)


1960年代

为了欢庆旧年丰收和新年开始,教工同学们连日进行了紧张的庆祝准备活动。各单位教工和各系班同学都在积极准备出版元旦庆祝专刊的墙报,并组织以“辞旧岁、迎新年”为主题的联欢晚会和谈心会。师生之间已经纷纷交换着贺年的祝福和礼物。各系同学长期准备的文艺节目的排练更加紧了。这次参加元旦演出的群众面很广泛,地理、化学、中文、西语等系都几乎是全系动员。

——1959年12月31日第339期

《中山大学》校报


李国栋

(中文系61届)

那是热情高涨的年代,虽然环境极差,生活艰苦,可是同学们却非常珍惜学习机会,图书馆经常是灯火辉煌……因为整天劳动,一些学生有了意见,他们问陶铸先生:我们是学生,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,可是像我们现在这样整天劳动,这是我们该做的吗?当时陶铸先生回答:担子挑不出甲骨文,但能挑出人生的精神。


中山大学化学系1960年应届毕业生留影

中山大学中文系1961届同学毕业留影


1970年代

最让我难以忘怀的,是两度参与筹办杂志的经历。翻阅那自家珍藏、已经泛黄的《红豆》与《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》,涌上心头的,不是“悔其少作”的自命清高,而是对于师长同学的感激之情。正是这种师友间的真诚合作,以及相对自由活跃的文化氛围,部分弥补了教学上的严重缺陷。我相信,许多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校园文学(学术)的参与者,都有这种感觉。

--陈平原 从《红豆》到学刊

录自罗永明主编《我们的中大》

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


人民日报刊载的1977年高考作文答卷,陈平原:《大治之年气象新》

中山大学中文系78级新生入学的情景

中山医学院1977级王庭槐、吴一龙

发表诗歌《致老师》


1980年代

记得1987年夏在新生入读中文系的第一天,灿烂的阳光普照青青的康乐园。在迎新仪式上,系主任黄天骥教授慷慨陈词,一展高远意气,让人感受到少年的思想、青春的壮志,打动了多少学子!八九年,这位时任研究生院副院长、德高望重的博士生导师,在为创办《研究生报》的学子们致祝词时,仍挥洒出如此豪迈的诗句:“上马击狂胡,下马草军书!”颇有点“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”的味道,更显示出“天骥”行空的精神品格。

--于万东 《理想如诗》

录自罗永明主编《我们的中大》

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

1986年中山大学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

中山大学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四位同学(左起:胡玉佳、叶创兴、黄祯启、胡连)


1990年代

从珠海校区走出的每一位学生,都在参与着一个新传统的创造。充沛的精力、执著的追求、高效的办事效率和不断的创新,是这个校区学生鲜明的特征。在珠海校区,没有升学的压力、没有就业的烦恼,每个人都可以从容地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,可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失败并总结经验,可以为自己的学术追求踏出坚实的第一步。

--吴昱 《珠海之新与康园之旧》

《中山大学校报》(新)2004年6月21日第74期学生增刊

《中大学子》第5期

中山大学1997届博士、硕士学位授予仪式

中山大学1999年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博士、硕士学位授予仪式


1999年9月,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,并于2000年1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后正式开始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。在珠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,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已成为设施先进、环境一流、文化氛围浓厚、办学和管理模式日趋成熟并充满特区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滨海校区。


新千年

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是大一的时候上人体解剖课,那是我们和人体的“第一次亲密接触”。许多非医学专业的同学总是喜欢问“臭不臭啊?”“怕不怕啊?",其实福尔马林早就把我们的嗅觉摧毁了,拿着刀子刚一靠近,呛鼻的福尔马林味道就让我“热泪纵横”。而“怕”的感觉也被“饿”所取代,一天九节课的强度,常常让我不合时宜地“肠鸣音亢进”。那时我们三两个人一起借“上厕所”之名,一路小跑地赶到饭堂,狼吞虎咽一个糯米鸡再回去继续操刀。不过那段时间,糖醋排骨、猪扒牛扒之类的是极少吃的,因为视觉上的效果很容易令人产生联想。

--枫梓 《白衣飘飘的年代》

《中山大学校报》(新)2004年6月21日第74期学生增刊

《中大学子》第5期


中山大学2000年毕业典礼

中山大学2008届毕业典礼暨2008年学位授予仪式


21世纪10年代

18岁我走进中山大学,在这里读过了本科和硕士,接下来还要在这里继续读四年的博士,也就是说,从18岁到28岁的青春时光,我都要在绿草如茵的中山大学里面度过。在这里,老师教会我做学者而不要做学究,要做有益于社会的学术研究,更要做个有温度的中文人。


--中文系 2015届硕士毕业生 王良慧

中山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暨2013年学位授予仪式



21世纪20年代

时光如水,记忆如磬。回忆在中大五年的学习时光,我收获的不仅是课本和临床上的知识,更是那份立志成为具有学习力、思想力、行动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理想与追求。正如高松校长所说:“新时代迫切需要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队伍,而学习力、思想力、行动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。” 这也将成为引领我不断继续前行的方向。


--中山医学院 2023届本科毕业生 李强

中山大学2023届毕业典礼暨2023年学位授予仪式


2024

新的百年也是新的开始

踏出康乐园的大门

每位中大学子

都是世纪中大的见证者

是中山精神的传承人


世纪中大,山高水长

当熟悉的旋律响起

满怀对中大的深情

“振兴中华,永志勿忘”

中山大学2024届毕业典礼暨2024年学位授予仪式


从1924到2024

百年来

无数青年学子毕业礼成

从学校出发,奔赴诗和远方

而那些记忆却在时光的浪涛中

愈加鲜活、愈加明亮

惟愿每一个毕业生

都能找到自己的山海!


这是第101个毕业季

即将离开中大的你

在评论区

写下你的2024届毕业留言吧!



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大百年校史的新闻?

点击以下图片了解更多~

▼推荐阅读▼

点击图片了解更多


▲今天,致敬校史里的“她”

▲你可曾听过,中大这穿越时空的回响

▲你可知中大校徽里为何有一座钟楼?


 --- iSYSU ---

来源: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档案馆 

文案:陈贞爱 涂文熙

专家顾问:周纯 刘一凡

档案整理:吕炳庚

资料来源:《校影》

编辑:刘丰源

一读:冯贤哲

初审:吴立坚

审核:孙耀斌

审定发布:黄艳

欢迎投稿&加入我们

isysu@mail.sysu.edu.cn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中山大学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